LyraChloe

中土/DW/DC/音乐剧/摇滚/星战/冰火
Feminist,爱所有fandom中各种各样的姑娘们,
otp有刀玫Destiel索博蝙猫超露指珊主教扎etc....
欢迎私信找我qq扩列(......)

© LyraChloe
Powered by LOFTER

想摘星星的人

清隳:

这是一个关于法语音乐剧的入门安利帖。


我其实很怕写这之类的东西,毕竟各种段位和经历不够,写什么都像在凑字数。之所以决定写,一是因为这个十二月的音乐剧实在是太精彩了,不仅有我最爱的《巴黎圣母院》重排,还让我偶遇到亲爱的米老师,那一瞬间原本已经半出坑的我又燃起了对音乐剧的熊熊热情;二是因为圈里姑娘语重心长地跟我说,想要引进更多的法语音乐剧进中国,还要拼命卖!安!利!啊!历史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啊同志!!


看看咱们隔壁的,日本有宝冢,韩国音乐剧文化也发展地非常好,今年年初还让《摇滚莫扎特》全组炸了个尸,要说不羡慕,真的不可能。所以今年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在广州和北京演出,我真的特别开心,虽然我并没有在现场。我真心希望咱们能引进更多的法语音乐剧,不要再跑到韩国去看剧这么心塞了。


不过这两年国内的法语音乐剧粉丝真是越来越多了,前两年去现场几乎就没有亚洲面孔,这段时间也是赶上《巴黎圣母院》、《三个火枪手》、《红与黑》、《Timéo》这一大波爆发,每次去剧场都能听见说中文的观众,也让越来越多的剧组知道中国粉丝们的存在和壮大。我呢,就借着这一波爆发再来锦上添个花,安利几部法语音乐剧。


 


 


1.


法语从语言上区分了音乐剧(Comédie musicale)和歌剧(Opéra),所以音乐剧并不是那么让人望而生畏的东西,它本质上只是音乐形式的喜剧(其实也没几部是喜剧结尾的),音乐也以流行乐为主。(PO主是个重金属妞,所以不要跟我说摇滚了orz)


一般音乐剧的演出周期(加上法国本土巡演)是一年左右,有一半的时间在巴黎演出,一周3-5场。因为演出时间很长所以一般演员都会配B角轮换或者以防突发情况,如果想看全A角的现场,我比较迷信一个星期的第一场和最后一场,基本上有轮换的A角都会出演这两场。


 


法语作为小语种本身的接受度倒真是一个发展的障碍,又拿隔壁的说说,英语音乐剧的名气就会高很多,比如《歌剧魅影》和《悲惨世界》,还有最近大火的《汉密尔顿》。不过说起来《悲惨世界》最原始的版本是法语的,没唱出名,后来被西区改成英文,一下爆火,除了演员的因素,也不得不说语言上有一定限制。


可还是挨不住法语音乐剧歌好人美又浪漫呀!


现在世界越来越平,B站上一堆高清带字幕的资源,都是入门推荐。而且音乐剧由于表现形式的原因,总是没有话剧那么清楚的表达,所以音乐剧的剧情通常都很容易浅显易懂,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或者著名小说改编的,例如雨果和大仲马。


所以这个坑真的很好跳的,没有那么高的逼格和门槛。唯一值得担心的就是坑有点略深,进来了不容易爬出去……


 


这篇里推荐的剧目有:《摇滚莫扎特》、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、《三个火枪手》、《红与黑》、《Timéo》、《巴黎圣母院》、《亚瑟王传奇》、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、《太阳王》


 


 


2. 推荐剧:


《摇滚莫扎特》Mozart :l’Opéra Rock


这不是我心里最完美的法语音乐剧,可是却是我心里最浓墨重彩的一部。不过放在第一个说,完全是因为:我熟。


说我熟好像也不太贴切,因为各种阴差阳错我甚至没看过音乐剧现场——我到法国的时候已经没有巡演了,今年年初韩巡我也没去成。我唯一赶上的是14年法国的Concert tour。


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跟小伙伴安利这部剧的时候是这么说的:“歌好听,男主角长得还行,而且笑起来很可爱!”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重新说一次:我家米老师敲帅气!!我家米老师就是糖做的敲甜敲可爱!!(以下省略对米老师的赞美)


 


回来说剧。


这部剧我个人认为在法国当年也是有点划时代的现象级。在《摇滚莫扎特》之前,法国的音乐剧都是《巴黎圣母院》和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这样浪漫系的,即使有激烈的曲子,也是用流行曲的方式处理。在那个时候,法国音乐剧在本土的受众主体也是中老年人。


可是《摇滚莫扎特》横空出世,打起了摇滚的旗号,用激烈的曲风,现场带乐队,连灯光气氛也跟着摇滚乐队们学,这一下就拉牢了年轻的观众。法国这一代看音乐剧的年轻人,很多都是从《摇滚莫扎特》开始入门的。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的粉丝源源不断,这么多年还热情不减当年,支撑着这部剧一直走到现在(到今年都还有Concert)——毕竟是初恋的力量。


 


《摇滚莫扎特》是2009年的剧,算起来也快八年了。剧组这八年还是挺活跃的,可是人经常凑不齐,基本上一直都在的就剩莫扎特(米开朗琪罗/米老师)、莫扎特爸爸(Solal)和姐姐(Meava)了。


Solal是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那种声音,有点沙哑,但是和《巴黎圣母院》里的唱Quasimodo的Garou又不一样,Solal是非常有攻击性,沙哑不是他音色的主调,而是锦上添花。大概是因为这把嗓子,在《摇滚莫扎特》里Solal拿到了最摇滚的两首歌,然后变成了真·摇滚莫扎特(并不!)。我看过一个Solal年轻时候的视屏,他一头中长的金发,坐在舞台边上唱歌,那时候的声音跟现在也差不多,有种特别奇妙的感觉。Solal也很帅的呀,我在《摇滚莫扎特》里的初恋就是papa呀~


Meava很甜,声音甜人也甜,特别会配合别人的声音,很适合合唱,独唱也不错。


这部剧的女主之一,莫扎特的妻子Constance的演员中途有更换,第一版也是DVD版里那个黑头发的Constance演员叫Claire,这是我特别喜欢的姑娘!小小瘦瘦的一只,但在台上说爆发就爆发,她的音色和唱法都很特立独行,经常一个转音的时候就从喉咙里跑出来一个哑音,哇塞那叫一个性感呀。Claire这姑娘日常是黑色短发,把自己打扮得特别帅,跟她声音一样特立独行。一定要去亲耳听听她的声音,我觉得我是描述不出来那种感觉的,像猫挠你,又痒又疼,但是猫回头又特别娇憨地冲你“喵”了一声,一下子鸡皮疙瘩都起来了。


《摇滚莫扎特》的男二叫Salieri,最早的是Florent出演,后来韩巡的时候Florent跟《亚瑟王传奇》的档期冲突了,就换了Laurent Ban。Laurent Ban的Salieri我没听过,就说说Florent吧。Salieri的造型我个人觉得挺糟心的,Florent这么一个帅哥,梳个大背头能帅倒一条街的,整了一个2/8分的刘海……要不是这个刘海,我不至于到了《亚瑟王传奇》才get到他的帅点,跪……Salieri的几首歌都很好听,而且跟剧情还有角色非常搭,据说被《足球之夜》翻过牌子,嗯,他们节目组真的很会挑歌。


其实音乐剧的歌、角色和剧情是缺一不可的,很多时候音乐剧的歌不能单独就这么听,如果把它当做一首简单的歌,那就完全感受不到音乐剧的魅力所在。所以我的建议是,即使是入门,也不要单独听那么一两首出名的歌就过了,找个空闲的时间,不多,也就两个小时,挑一部法语音乐剧慢慢看。或者干脆给自己十分钟,十分钟内如果你觉得还不错想继续看下去,那就继续往下看,如果十分钟觉得没意思,那就关掉它。


 


最后剩个米老师。啊……米老师我很难不带粉丝滤镜去说啊,喜欢他对我来说就像《摇滚莫扎特》一样有点意义不一样,我喜欢Solal、喜欢《巴黎圣母院》里的好几个角色,可我喜欢的是这些人在他们的角色里的模样,是从音乐剧延伸出去的喜欢;可是米老师吧,我就是喜欢这个人orz。


米老师也干了一件特别不厚道的事情,把莫扎特这个角色塑造得太“米开朗琪罗”了,等他唱不动了的时候,后面的人怎么接这个棒啊。


米老师是个意大利人,确切地说,射手座意大利男人,再确切一点,标准的射手座意大利男人。这一点从他能亲遍台上所有的姑娘(和一部分汉子)上就能一窥一二。这样的行事作风我不知道跟历史上的莫扎特是不是一样的(which I doubt),但我知道这在法国演员里基本上是找不出来的……所以要给米老师的莫扎特找个继承人还真挺困难的,关键粉丝还不买账。不过米老师这两年起码还是能继续唱下去的。


话说看过《摇滚莫扎特》的有没有注意过,米老师是73年出生的,Florent是81年出生,俩人差了8岁,然而历史上的Salieri其实比莫扎特大了6岁。虽然说米老师演莫扎特的时候已经35岁了,可是他真是欧美人里难得长得不着急的那种,在台上蹦蹦跳跳精神好得不得了的模样,少年感十足,一笑起来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,让我托腮花痴……


 


Bref,喜欢大蓬蓬裙的看这里!喜欢快节奏小摇滚曲风的看这里!喜欢看帅哥美女的看这里!喜欢莫扎特的看这里!喜欢YY相爱相杀的看这里!喜欢笑出腹肌的去看末场饭拍视频!喜欢笑起来像星星一样的米老师的……嗯米老师是大家的,papa是我的,抱走。


 


B站链接→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2404961/


 


 


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Roméoet Juliette


我姐去看了广州场,回来在微信里跟我嚎:“太牛了!”


那时候我正要去看《三个火枪手》,出于羡慕嫉妒恨跟我姐酸:“这算啥,姐你没赶上好时候,我要去看Damien了(第一代罗密欧)!”


我姐翻了个白眼:“这不是在讨论某一个人,是整体太牛了!”


然后我哑炮了。


是呀,我怎么会不明白,法语音乐剧从来不搞个人英雄主义,每一个剧组都那么团结和谐。就像《三个火枪手》传达的——Un pour tous, tous pour un! 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


 


虽然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是莎士比亚的剧本,发生在意大利,可是谁都得承认法国人非常适合排这个剧本。如果要给这部剧下个定义,那一定是“浪漫”,浪漫到了极致。


彼时《巴黎圣母院》刚风风火火地收官,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接上在2000年情人节开演。我曾遥想过那个辉煌的年代,诗人用大教堂时代拉开了时代的序幕,我们迎来了新世纪。然后我们像讨论文艺复兴和《蒙拉丽莎》一样讨论起了巴黎新上演的歌剧,去说爱情,去说人性。


对于法语音乐剧整个圈子来说,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很强势、很巅峰,接在《巴黎圣母院》之后还没有被比下去,甚至直接把法语音乐剧推向最高峰;可是它也很残忍,拔到这样一个高度,对后面的音乐剧是残忍的,因为这种法语音乐剧传统的浪漫老路子已经被走到了极致,不可复制、难以超越,只能另辟蹊径。所以《摇滚莫扎特》和《红与黑》玩起了摇滚音乐剧,《Timéo》搞起了马戏团……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走的更像是《悲惨世界》的路子,我上面提到过《悲惨世界》其实最早是法语剧,但《悲惨世界》的基调是黑暗和阳刚的,跟浪漫搭不上什么边,所以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也有些不一样。我个人倒是觉得后来走正统法国音乐剧风格的,像最近的《三个火枪手》和《亚瑟王传奇》,看预告很能把我胃口吊起来,但是看完现场总觉得少点什么,有点力道不够。


当然,萝卜白菜各有所爱,咱不踩不撕,专注于捧法语音乐剧。


 


又扯远了orz……


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有什么特别值得推荐的呢?



  1. 歌!!!

  2. 舞台。好像音乐剧圈子里的人都不太在意舞台这回事,音乐和表演当然是首要因素,可是舞台同样也是对现场有直观影响的部分,而大部分法语音乐剧的舞台……都不大尽人意……《巴黎圣母院》的舞台靠的就是后面那一块可以拆卸移动的石板,还有就是三根有圣兽雕像的柱子和三个大铃铛,十分简单,可是利用得很充分,舞台也很干净,算不上太惊艳,但是能看出道具组和导演的用心。我看过舞台最好的是罗兰·波兰斯基导演的一部德语音乐剧《吸血鬼舞会》,一幕一景,场场目瞪口呆,甚至我有时已经不在意剧情和其他了,全心沉浸在布景是怎么搭的上面(……)。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的舞台在法语音乐剧里我觉得能排很靠前。舞台是一个很广的概念,不仅仅是道具,还有灯光、舞蹈、服装等。在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中,蒙家全部穿蓝色衣服,卡家全部穿红色衣服,这个设计除了让观众一眼就明白角色阵营和两家的对立关系外,还利用色彩刺激观众眼球,让人注意力更加集中。我也很喜欢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的那个背景板,跟《巴黎圣母院》不同,这个是简单直接地把背景切成六块,分成两层六个空间,再加两个可以移动的楼梯增加变化。这六个空间可以分开使用,分割舞台空间,也可以串联起来使用,让剧情衔接。这种布景的好处是舞台灵活度很大,不用老是搬来搬去。类似的道具在《吸血鬼舞会》第一幕也有出现。

  3. 演员和角色。不得不说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里面有好几个看完之后让人念念不忘的角色,除了主角罗密欧和朱丽叶以外,比如奶妈,初版的奶妈声音也是神了,这个角色靠演员的音色就扛起了后半场的主音,太好听太有穿透力了,大合唱的时候还能听见奶妈的声音独树一帜;还有Benvolio,小帅哥的主要功能是满场跑来跑去找罗密欧(误),演员也是高音美,有穿透力;以及开场的Prince de Vérone,虽然他的歌很少,可是留下一首《Vérone》也是够大家记住这个人了。


 


听说今年巡演的阵容也不错,据说可能还会有上海场,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去现场刷一刷这部站在巅峰的剧。


B站链接→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3758020/


 


《三个火枪手》(Les 3Mousquetaires) 


说这部之前先心虚一下,这部剧我只刷过一次,座位还不太好(太靠前靠边了,视角比较窄),由于DVD还没发行还不能复习一下再说……综上,所以说出来的东西没什么参考价值。


 


《三个火枪手》感觉有点迷信演员。四个主演里面,一个是Damien Sargue, 初版罗密欧的扮演者,一个David Ban,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中Danton的扮演者,还有一个Brahim Zaibat,法国很有名的一个Danser。现场迷妹真的很多……


好在迷信也不是盲目迷信,这几位演员是很不错。Damien也是好多人的初恋啊,18岁一脸胶原蛋白的时候出演罗密欧,后来也不知道是哪里在传,说他嗓子不行了什么的,我想让说这话的人去听听今年的《三个火枪手》,Damien的嗓子现在跟18岁没什么区别,而且现在更稳了。替他嗓子瞎操心的人都歇歇吧,他嗓子好着呢。


上面三个人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主演,主演Olivier Dion是个小鲜肉,各方面都还不错,可是另外三个人比较抢眼,抢走了一部分主角地位……


剧里有两个女演员非常棒!一个是唱反派的Emji,一个是唱皇后的Victoria,声音都是那种一出来就镇压全场的那种。


 


这部剧非常养眼,除了四个主角皆帅逼以外,还有个英国公爵相当好看。而且《三个火枪手》是将剑客的故事的嘛,所以男生们很多拔剑、刺、挑之类的舞花剑动作,当四个帅哥站成一排齐刷刷地对着观众席刺出剑的一瞬间,我只感觉到我的血槽被清空了……


这部剧的歌也写得不错,中规中矩的一部标准的法语音乐剧。暂时还没发DVD,所以也没完整的资源,只有几首歌的MV,有兴趣可以搜来听听。


 


默默许个愿,希望有一天能把我最喜欢的大仲马的小说《基督山伯爵》搬上舞台,应该会是一部非常适合舞台的小说。


 


 


《红与黑》(LeRouge et le Noir


之前夸过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的舞台,而相比之下,《红与黑》的舞台就太糟心了。


同样是摇滚音乐剧,《摇滚莫扎特》和《红与黑》都是现场带乐队的,《摇滚莫扎特》的乐队在观众席左边、舞台外面,《红与黑》倒是想法很惊艳,直接把乐队架在了舞台半空中,演员们的头顶上。这样布景其实非常棒,很帅气、很吸引眼球,可问题在于,《红与黑》演出的剧院非常小,舞台也很小,乐队往头顶一架,直接压缩了本来就不大的空间。


当然这个还可以说是客观原因,剧组没钱,但我一定要吐槽《红与黑》的道具灯光。


道具基本上是没有的,还能看见传说中的无实物表演……背景全靠两块LED屏支撑,这一点我真的非常不喜欢,这样的现场跟在家看DVD有什么区别?还有灯光,有那么大约一分钟的时间,灯光为了配合音乐节奏对着观众席狂闪………道理我都懂,可是在现场真是被闪得想吐血…………


 


不过除了以上槽点,《红与黑》的其他部分相当不错——尤其是在考虑到剧组真的没什么钱的份上。我推荐《红与黑》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们剧组仍然抓住了音乐剧的内核——音乐和表演,仍然能从每个演员身上看到他们对舞台的投入和尊重。


最重要的音乐部分还算可圈可点,演员们现场功力非常强,特别是两个女主角,Harley一开口我就跪下了,Julie是嗓音非常有特色那种,我朋友形容是自带电音效果。Côme小哥在MV预告里很是抢了一把镜,在现场比两个女主稍微弱了那么一丢丢,听说演出到后期他现场声音有点哑了,不过我看得比较早,那时候他的声音还是很惊艳的,才刚满22岁的小鲜肉呀,不知道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,捧脸花痴。(好像这部剧里好几个演员都是法国好声音里出来的)


 


这部剧的看点大概可以参考前面的《摇滚莫扎特》,两部剧的卖点挺相似的,受众人群定位也差不多。剧组很用心,现场的椅背上全部一红一黑地套着套子,粉丝应援用的红色和黑色的气球,也是跟剧组风格很搭。


听说他们组好像有计划去中国巡演,也可以期待一下。跟上一部剧一样,DVD还没发行,没完整资源。但是由于现场不限制拍摄(但限制闪光灯),所以网上流传的饭拍视频倒是挺多的。


BTW,我个人比较反对这样的做法,虽然说让不让饭拍是剧组的自由,可是大部分的剧毕竟还是不让现场拍摄的,这是作为观众对舞台和演员的尊重,开这个先河,不好。关爱现场,从管好自己手机开始做起,谢谢。


 


 


《Timéo


这部剧从开演以来口碑一直很一般,所以我就很随意地去刷了,然后竟然觉得还不错(带粉丝滤镜)。可能也因为我喜欢马戏团题材,可是又不喜欢真正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方式,所以从来不去看马戏团表演,这次《Timéo》正好戳中我了。


我想了想《Timéo》为啥不太招待见:一呢,这部剧确实对话偏多,对不说法语的人不太友好,现场的笑点get不到就会觉得无聊;还有一个呢,这是一部跟残疾人和梦想有关的音乐剧,主题导致鸡汤煲得有点浓。


 


总的来说,这部剧的音乐部分比较弱,在comédie和musical之间偏前者,嗯……太偏前者。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设定,这部剧演员很多,但每个人都只有一首歌,想了想大概是为了体现马戏团表演的感觉吧,每个马戏团演员上台表演一个节目的样子。


米老师出演团长这个角色最开始让我诧异了一下,我以为像他这样风格这么明显的人很难再遇上适合的角色了,可是看完现场又觉得这个角色跟他意外地合拍呢,一个被众团员还有观众欺负的团长,像个糯米团子一样好捏,划掉。


(以下迷妹时间)其实米老师比我想的更厉害一些,看完莫扎特沉迷米老师那段时间,有时候也会出于粉丝心理很担心米老师走下坡路、担心他被负面评论攻击,还会担心米老师会被莫扎特这个角色束缚了发展。可是看到团长的时候我觉得放心了些,我知道米老师可以有跟莫扎特不同的一面。莫扎特那段时间的米老师我没运气碰到,可是看采访或者节目什么的觉得这人现实中怎么这么幼稚得可爱,像小孩子一样,可是最近私下碰见他,觉得他其实是很成熟的。但是不管幼稚还是成熟,米老师还是一样又暖又甜,嗯,特别特别甜。


 


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语音乐剧,法语不错的可以去看看当消遣,喜剧还是很轻松的,也不像大部分BE的法语音乐剧那么沉重;不会法语的……等翻译吧,不然真的会坚持不下去的。


然而,还是同上,没发DVD,资源还要等等。


(这么说起来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适合入门的法语音乐剧……anyway,写都写了orz)


 


 


《巴黎圣母院》(Notre Dame de Paris)


(写完了才发现这一部我想说的实在太多了,希望大家还有耐心看完……跪)


 


前两天看见有人吐槽,说你们法剧除了谈恋爱就是谈恋爱,连《巴黎圣母院》里的神父都不放过,有空就不能思考一下死生大事和人类进步?


我笑得无言以对……想了想,我还一直觉得《巴黎圣母院》是有(除了爱情以外)的主题的来着呀……比如开场曲就说的新时代的来临(初版1998年上演,正值跨入2000年之际)?比如诗人和主教下半场开场聊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和地圆说?比如现在又在重演历史的难民潮?……好吧,这群人谈恋爱也没落下……不过在法国音乐剧里,这部真的已经相当有主题(除了谈恋爱)了。


 


我心里No.1的法语音乐剧,没有之一。09年我开始学法语的时候第一次看《巴黎圣母院》的音乐剧DVD,从此沉迷法语音乐剧,没想到到今年已经第八年了。所以对我来说,没有《巴黎圣母院》,这一切的故事都不会发生,更不会有今天这篇文章。


 


分两版来说说这部音乐剧吧,一个是1998年初版,一个是2016年复排版。


这两版之中有一个演员贯穿了这整整18年,他叫DanielLavoie,主教Frollo的扮演者。98年初版的时候Daniel快50岁了,绷着脸演那个严厉、古板、凶神恶煞的主教大人。18年过去了,《巴黎圣母院》的所有演员都换了,Daniel却还站在这里。我敬他的情怀和执着,这是在开演之前。而开演之后,当我亲眼看见他走上舞台、亲耳听见他开嗓的那一刻,我捂着嘴哭得不能自己。他已经快70岁了,他的嗓子和精力不是年轻人了,98版他头发还黑着现在全白了,可是这一切的一切竟然让他变得更好了。他改变了一些唱法,他对主教的把握更加精确,他的气质跟角色完美融合,就像一瓶放了18年的酒,被时间发酵成了最醉人的状态。


2016版,Daniel毫无疑问是全场最闪耀的星星。还记得他出场时从教堂走出来扯掉斗篷帽子然后拉走Quasimodo,跟他说:“你给我小心那个女人,她是个吉卜赛人、一个女巫!”Daniel的眼神动作声音真是让主教的气场一瞬间迸发得淋漓尽致,让人鸡皮疙瘩一下就起来了,相比之下98版的Daniel就显得有一丢丢干涩和不自然了。(弱弱地说Daniel 2016版全场总攻)


 


我心里最完美的主教是2016版的Daniel,而最完美的诗人,一定一定要说98版的Bruno,好巧这俩都是加拿大人不是法国人orz……啊对了,连导演Luc巨巨也是加拿大魁北克人呢……


Bruno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诗人。没错,我是说Bruno创造的。


你可以说诗人Gringoire是雨果原著里的、他的歌是作曲者Riccardo写的、他的动作和其他的是导演Luc指导的,可是如果诗人没有碰见Bruno这样的演员,一定会沦为平庸。


这里要从《巴黎圣母院》的整体结构说起,法语音乐剧里90%都会有一个喜剧角色,最著名的演员就是Yamin,《摇滚莫扎特》里的Rosenberg、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里的Auguste和《亚瑟王传奇》里的凯骑士,他们的主要功能不是唱歌,而是用语言去调节气氛、串联剧情(囿于专业,我也不能告诉你们为什么法语音乐剧里一定要有这么个人设……跪)。而《巴黎圣母院》区别于其他法语音乐剧的地方是它全剧没有一句台词,全靠唱歌。所以《巴黎圣母院》里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喜剧角色,而类似起同样功能的角色,正是诗人。所以诗人从设定上来说,是一个非常多功能的角色:开场(上下两场都是诗人开场)、串联剧情、带点喜剧色彩(特别是其他人都一本正经的时候,这样的喜剧成分特别容易招人烦)、升华及拔高主题(不能只谈恋爱)。我看现场的时候,16版的诗人Richard全程满头大汗,感觉全场就诗人和背着驼背包的Quasimodo最辛苦了。


为什么我说Bruno的诗人是无与伦比的呢?首先Bruno的声音真好,我所听的法语音乐剧(不算西区和百老汇那一堆大神,只说法语区),Bruno的声音真的特别特别好。当然音乐剧不能只说声音好就完了,声音好你还得跟角色合,再有就是每个人喜欢的音色大庭相径。我喜欢Bruno声音里厚重、高亢、清澈、干净、有阅历,各种都有一点,刚刚好不多,而他嗓子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和谐,本身高低音部的和谐、对剧本角色的和谐、跟其他演员声线的和谐,非常非常棒。其次,Bruno很可爱,这么说可能很奇怪,可是真的是本人的可爱传达到了角色上,才有了这么一个一点也不突兀的正剧里的喜剧角色。我最喜欢《巴黎圣母院》的一幕是诗人和Esmeralda结婚的时候,两人坐在床垫上,Esmeralda问:“我现在能知道我要嫁的人是谁了吗?”诗人回答:“我是巴黎的王子呀!”Esmeralda翻了个白眼嘲笑他:“他说他是巴黎的王子叻。”后来Esmeralda说到她心动的男人叫Pheobus,然后跟小百合合唱,诗人特别吃醋地一挥手,顺势往舞台上的床垫上一躺,翘着二郎腿(16版改为卷床垫下场),真是一种天然的可爱感。我觉得这种感觉不是导演能指导出来的,这是演员自己带着的气质融合进了角色里。所以还是说Bruno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和谐,那种和谐感让观众特别舒服、让剧本特别流畅。


问题只是在于,初版的演员把诗人这个角色拔得太高了,后面接棒的压力太大了。我看了三场16版现场,Richard出演诗人第一次听觉得特别不习惯,尤其是他要开场的情况下。第二、三场这样的情况就好多了。后来想想,Richard其实也是非常好的演员,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,我只是太习惯Bruno了吧。


不过还是要说一点,虽然第一次不习惯Richard的声音,可是他开场的走位和动作竟然跟Bruno一模一样,后面的各种小动作也是Bruno那种可爱;而且不只是诗人这一个角色,是全剧组全剧、每一个人每一幕、歌剧演员和舞蹈演员,除了有小修改的地方以外,都和18年前一模一样。这种重叠感对我这样熟悉这部剧的人来说就是绝杀,每一幕每一帧都在追回我错过的18年,完完全全弥补了这么多年的遗憾,有这样尊重原版的重排真是太幸福了,有生之年!


 


16重排版除了主教以外,最大的惊喜要数Esmeralda。


98版的Esmeralda一直有负面评论,她的确跟大多数人认为的Esmeralda有出入,演员本身缺少吉普赛人的那种风味。可是重排版的演员Hiba非常棒!她声音跟98版演员有相似度,听习惯98版的听她声音不会出戏,除此之外,Hiba塑造了一个非常吉普赛的Esmeralda,全程蹦蹦跳跳,很有少女感,音色也更加活泼。举个栗子,《Bohemien》这首歌98版听起来有种没有家乡的孤独和无助、是种在大路上流浪的感觉;而重排版首先砍掉了前面比较忧郁的那一段直接进入欢快的节奏,Hiba唱出来了歌词里写的那种虽然没有家和父母可“我是大路的女儿”的感觉,像吉普赛人那样,唱着欢快的歌满场跳舞,像只轻快的鸟儿没有一丝阴云。这真是特别成功的改编。Hiba唱后面情感比较重的歌也能Hold住,最后她跟主教对唱那一段,她唱到“Je mort comme un chien(我像狗一样死去)”和让主教“滚出去!”的时候情绪迸发得非常激烈。


 


再说说Quasimodo和Pheobus吧。


98版的Quasimodo是Garou出演,和Bruno的诗人一样经典。Garou的嗓音里那种沙哑感,和98版出演Pheobus的Patrick简直就是一对反义词。说到这里又要把经典的合唱《Belle》拎出来说一说了,98版的这一段合唱在我心里仅次于《悲惨世界》里的《The Confrontation》了。Quasimodo, Pheobus, Frollo的三重唱,Garou是沙哑的男低音,Patrick是干净清亮的高音,Daniel稳在中间,三人音色差异非常大,很容易区分三人的声音;而且合唱部分很和谐,没有谁的声音显得突兀。16版现场三人音色区分没有98版那么明显,不知道后期出DVD修音之后是什么效果。


16版的Quasimodo是一个意大利人Angelo,我觉得他应该是唱美声男低音的,为了Quasimodo这个角色去模仿了Garou的声音。我也不懂声乐的东西,但是觉得能做到这一步应该也是相当厉害了吧。Angelo的低音压得很好,高音偶尔能听出他原来美声的感觉,演出刚开始的时候去看的时候这个比较明显,到了后期的现在再去看现场,这种情况就好很多了。最后他独唱《Danse mon Esmeralda》的时候唱得我心都快碎了,感情太充沛了。想起98版的《Danse mon Esmeralda》里,Garou唱得眼泪一直往下掉得停不下来的模样,谢幕的时候连妆都哭干净了,这大概也是舞台的魅力吧。还有一个就是Angelo的声音比较大,每次遇上合唱的时候,特别是演出前期,他都能把其他人的声音完美盖住,不管是跟Esmeralda合唱还是后面跟男生合唱《Belle》。后期再去看的时候就没这个问题了,一是大家到后期默契度越来越高了,二是感谢调音师终于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orz……


 


本来觉得已经写完了,可是刚刚三刷完《巴黎圣母院》,还想再夸一夸。我在开演第二天看了第一场,中间看了一场,然后就是昨天,巴黎演出的最后一周的第一场。我运气真的很好,三场里除了第二场Pheobus是B角以外,其他全是A角,包括轮换很勤的Daniel。三场时间分布很散的好处是,每次都能看的整个剧组的进步。第一场我哭得妆都花了,但想想那其实是我八年的情怀,当天的演出上演员们都还在跟剧本、舞台和彼此磨合;第二场在圣诞节前,磨合得差不多了,感觉到整个表演的流畅,也没看哭;昨天三刷又哭死,这次我深刻地知道,哭的不再是情怀了,我是真的被眼前这个舞台感动到了。最后一周所有演员都卯足了劲,120%的投入,全员爆发。不是某一个人这场特别好,而是全场每一个人都在超水平发挥!比如Pheobus我觉得他音色没有98版的Patrick那么高亢清澈,可是这已经不重要了,一个演员在台上发挥到这种程度,你拿他跟任何人比较都不合适。比如Daniel上半场在唱《Belle》的时候破音了,可是下半场他唱到那十秒钟的“Je t`aime”的时候,你已经完全克制不住要给他鼓掌欢呼了。还有Angelo,前两场唱《Danse mon Esmeralda》的时候都没把我唱哭,最后一场我是真的跟着他一起哭了。


2017.01.05 巴黎圣母院,我看过最棒的一场现场音乐剧!


 


98版B站链接→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2140326/


(98版的剪辑比较有那个时代的风格,现在看起来挺奇怪的,舞台也没有呈现得很完整。16版确认了会发行DVD,应该也就这个月了,再等等) 




 


3.


米老师喜欢星星,他说星星有五个角,象征着生命的轮回。


我的初恋《巴黎圣母院》的第一首歌,诗人唱的《大教堂时代》里有这么句歌词:人们想要爬上星星去,在玻璃或石头上撰写自己的故事。


我见过一些音乐剧演员,他们卸完妆日常的模样跟普通人一样,当然米老师这种日常带妆的就另当别论了。可是他们所有人,站上舞台、成为角色的那一刻,他们眼睛里闪耀着的光芒像撒在夜空里的一把星星一样,耀眼夺目。


 


这是我取名字的原因。


我觉得音乐剧演员们像一群想摘星星的人,他们在舞台上时眼睛里的星星,就是他们一直注视着的地方;而他们又做了我的星星。


我想把我的星星们写给你们看。我希望让更多人认识这些星星,然后他们就能照耀到更多的地方。


 


我还有很多想跟你们说的法语音乐剧,像《亚瑟王传奇》、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、《太阳王》、《十戒》……囿于篇幅和精力,暂时就停在这里了。


我八年的故事,草草总结了这一万字。心里很惶恐,也没底。如果有错误的地方,希望不吝指正。如果我能让你产生一点兴趣,那将是我的荣耀,邀请你一起来摘星星。


 


B站链接:


《亚瑟王传奇》- 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7022657/


讲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,除了Florent出演主角亚瑟以外,女主是法语音乐剧这几年特别炙手可热的一个年轻姑娘,叫Camille Lou。特别推荐男二号Fabien,现场十分强势,下半场半骷髅头的妆非常戳我红心。




《1789:巴士底恋人》- 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2347887/


女主跟《亚瑟王传奇》是同一个,Camille Lou。我上面提过,这部剧的内容和风格都有点走《悲惨世界》的路子,我是挺喜欢这个类型的。




《太阳王》- 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1320098/


歌好听呀!我很喜欢这部的,实在是写不动了orz……歌好听对我来说就已经赢了80%了,入门一定要看这部啊!





评论
热度 ( 5947 )
  1. 共536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TOP